信中寫到:她學箏有二十多年,近幾年漸漸不想碰琴,原因不是因為不喜歡古箏,而是不喜歡彈箏的自己。長久以來,都是為了考級、音樂節比賽而練習,不喜歡為練而練的感覺,好像自己和琴沒有情感的聯繫……
當她聽到我在最後環節寫的音樂作品,不禁流淚,她無法用言語形容那種感受,腦海卻有了一個想法,希望可以重新認識古箏……
看完這封電郵,我心中百般滋味,並且陷入深深的沉思。謝謝她講出了真實的感受,我想:這也是許許多多學箏的朋友們的心聲吧。
近年來從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身上我看到:無論年紀,過了十幾年,一直堅持下來,還在彈箏的人,不是因為考級、比賽,榮譽成敗,而是因為在彈箏的時候,聽到了更好的音樂,見到了更好的自己。
在生活急速如洪流,卷著我們的身心,無意識每天飛奔的大時代和城市。我們經歷著太多的焦慮、惶恐,連彈奏自己喜歡的樂器,也要鬥快,鬥準,為考、為賽而練。而往往在這為練而練習的過程中,許多人連興趣都失去了。這是多大的遺憾啊!
這些年,跟隨我的學生們,從小學、中學、上班族到退休銀髮族,大家都是很用心的人。他們從香港的四面八方專程跑來,還有遠在萬里之外的英、美、加國。因爲真心喜愛古箏音樂,追求卓越與進步,我們走在一起,攜手從容的走在學箏定心的路上。
不知不覺,從中央音樂學院附中、大學,到香港演藝學院,古箏與我相伴三十餘載。而教古箏已是第二十個年頭,在靜靜流淌的歲月裡,除了累積豐富多元的演出教學經驗,更領悟到:人生到了一個階段,心是需要安定下來的,「琴、棋、書、畫、詩、茶、花」,這些文人傳統生活的方式,包含了簡單純粹的體驗與人生的智慧。
因有這些智慧,在我的音樂創作、演奏與教學裡,生活中,我越來越多的感悟到「止」,那種心的安定與自在。這份靜美的能量,讓我不斷跨越藝術領域,成績斐然。
創辦心樂藝術空間,是一種「情懷」,比起「教」給大家甚麼,我喜歡以「感悟」與「分享」的方式,分享音樂的美,分享關於「止」的心得智慧,分享正能量。希望來到藝術空間的你們,都可以遇見更好的自己。
所以在心樂藝術空間 考級僅僅是短期的目標,或者檢驗自己的工具。比賽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挑戰,贏了開心,輸了也開心,只要自己比昨天進步就好。 就讓我們在這裡,全心的去感受如何彈好古箏的過程,而好的過程,不僅會帶來的都是好的結果。也讓每次相聚的短暫時光,無論是工作坊、雅集、音樂會、還有聚會,都是心有餘溫的音樂藝術交流分享。
心的感動 新的開始
2020年一場演完後 ,我收到一封觀眾寫來的電郵。